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天地 >> 律师之窗

黑发共历追债苦 皓首更显君品高

来源:陕西法帮网  发布时间:2019-07-06  点击:146

  前言:陕西耿民律师事务所主任、陕西法帮网顾问耿民日前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杂记《黑发共历追债苦 皓首更显君品高》,专嘱本网刊发,以飨网友。

01.jpg

  2019年年初,江苏教师姜明房慕名从扬州赶到西安,委托我代理一件刑事案子。我便趁机向其打听年已逾八旬的扬州籍当事人王少尧。因同属当地教育系统,经查询,当场就接通了王老的电话,一声久违的问候,令人动心动容……

  34年前,王少尧先生与我在陕西蒲城县一小旅馆邂逅。当时,我因在蒲城办案下榻于此。王先生当时是扬州江都县浦头中心小学校长。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江南经济已如火如荼。他领导的学校也筹资创办了一个生产建筑用安全网的企业,并派员到外省推销产品。不料派往陕西关中地区的朱姓推销员突然病故,大量货款结算受阻,纷争四起。学校投资无法收回,教师工资告急。王校长便决定临时放下工作,亲临关中讨债。因朱某是只身来陕,又系意外突然病故,信息中断,证据残缺,债权量大且分布零散,讨债和诉讼举步维艰。交谈中,我为他信法为真的执着和面对困难的热忱所动,遂决定接受其委托,帮他到西安、富平、临潼、蒲城等地讨债,由此便有了与他共同一年多苦乐不凡的历程。

  当时的关中农村,道路不平,电灯不明,交通不便,外地的陌生人讨一杯水喝都难。白天,我们急着赶乘中巴客车,到处走访调查,晚上住在乡下小店梳理证据,起草诉状。食宿不定,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出行困难,常常是深一脚,浅一脚。为不影响工作进程,我们只好自备干粮,自带简易炊具,一到县城旅店,他除了帮我分析案情外,还要不辞辛苦采购备餐备用。他亲自做的萝卜炖肉,喷香可口,至今记忆犹新。

  为解决立案难,我们除不厌其烦地找法官,找庭长,还抽空共同商量着写文章,向报刊社求援。连续长时间的旅途奔波,我便体力不支。记得是到了临潼县城的那天,我患上了重感冒和结膜炎,王校长给了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外,还乘我躺下休息,悄悄去帮我寻医买药。虽然旅途疲惫而紧张,但他以法为器的智慧和永不言败信心,却使我有了一种乐此不疲的感觉和用不完的劲头。我们一路商讨案情,一路谈论人生。一路共沐风雨,一路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他乐观自信和勤奋不息的人格魅力,也感染着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人,使看似难办的事,也变得容易多了。

  离别后,我们书信往来中以兄长互称,我内心深处总在默默怀念着这位师友。

02.jpg

03.jpg

04.jpg

  六月二十五日,我应邀去扬州探望老校长。到达后,已步入耄耋之年的他闻讯立即告别亲友从镇江乘车返回扬州与我面晤。重议旧事,知正是他当年的艰苦努力,挽救了一个校办工厂,也使一个学校摆脱了频临解散的窘迫之境。在相继为当地基础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他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如今,他儿女均早已事业有成。他虽已退休24年,但依旧精神矍铄,豁达大度,关心国家大事。每天坚持锻炼,仍旧步行上街买菜,时常亲自下厨炒菜,一家人乐其融融。

  返程的机舱里,我突然悟到:作为一个律师,你最好的当事人,不是给了你多少代理费,也不是给了你多少面子。而是在思想上高度默契和行动上休戚与共的同时,给了你多少教益。这样的当事人,是战友,是兄弟,是师长,是法治精神的信奉者,是历经坎坷和艰辛后美好的记忆!

  陕西耿民律师事务所  耿民

  二〇一九年六月二十九日于西安

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