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一大早,跟随陕西法帮网“穿越千年 寻觅唐诗之魂 触摸传统文化”活动的各界人士,来到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原畔,去寻觅一千二百多年前唐朝诗人居住、作诗的足迹。
初夏的少陵原,满目葱郁,麦穗轻摇,油菜结满圆鼓鼓的荚角,让人心旷神怡。
参加陕西法帮网此次活动的多为文化界人士,车子首先来到长安区杜曲街道夏侯村,这里地处樊川腹地,南靠潏河,北依少陵原。我们要去的是村上的“杜甫文化艺术馆”。诗圣杜甫还被称为杜工部、杜少陵、杜拾遗,在这里,一下找到了诗人为何又称杜少陵,自号少陵野老,他就曾经住在这少陵原下。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诗句是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年)的佳作,让世代后人为之耕读传家,报效祖国。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听着文化学者、杜甫研究会副会长王浩若的介绍,让我们仿佛一下感觉到了杜甫当年苦读窗下的艰辛,和云游大自然的豪迈情怀。艺术馆里洒脱飘逸的书法,均来自杜甫的诗抄,在这里,艺术的熏陶平添了文化的根脉。看着一帧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的这首诗,平仄工整,读来让人心慰帖。

沿着少陵原继续向东,就到了长安区王莽街道办后沟村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为何这里就突兀地冒出这个艺术馆来。原来,这里是唐朝大诗人李商隐曾经居住过4年多的地方。据艺术馆负责人介绍,当年李商隐来京都长安赶考,就居住在樊川少陵原下后沟一带的窑洞村落里,因年代久远,具体是哪座窑洞已无从考证,但从那一时期李商隐的诗作中,从多处有地名、自然景物的描述记载中,找到了佐证。
李商隐在京城长安赶考的几年间,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年,30多名书生卷试,大家都上了榜,唯独李商隐落榜,也因此有了诗人这首狂放的诗作来。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看着后院少陵原下几处已经废弃的窑洞,当年的李商隐怀才不遇的感叹,从拾级而上的台阶转身后望,夏日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映衬出不远处逶迤秦岭的秀色来,山依旧,水长流,沧桑千秋,诗人的梦想早已如愿了吧。
在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里举办的“穿越千年 寻觅唐诗之魂 触摸传统文化”座谈会上,我省著名作家、长安区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古长安樊川少陵塬唐诗之旅课题组组长王渊平介绍说,长安是文化之乡,诗书之乡,唐朝时期的长安作为都城,诗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绝唱和佳作,孕育出雄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沿着曲江、少陵原、樊川、辋川、南五台、终南山等轴线,可以串联起以唐诗历史人物为主的文旅线路,像杜甫、李白、王维、杜牧、柳完元、韩愈、刘禹锡、孟浩然、韦应物等一大批历史人物,可以地理、历史为经纬,打造七条文旅线路,让文化赋能,厚植起文化自信的土壤。
长安区政协委员、李商隐艺术馆馆长姚莲叶,还为大家深情讲述了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诗意人生。

站在位于少陵原半坡上的艺术馆,近看原上一垄垄生机盎然的麦田、油菜,在和风下,送来一阵阵绿野的青香;眺望夏日里的秦岭,绿意厚重,这是充沛的雨水、阳光和勤劳的人们的恩赐。
自古长安多文人,这话不假。来路上路过处于樊川腹地的桃溪堡村,车子稍停,组织者留意让大家看了一处几近荒废的园子,名曰:桃溪园,原来,这园子是为一位唐朝诗人崔护的一首很著名的诗《题都城南庄》而建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进园已看不出这跟唐朝的崔护有什么关系,而园子里几株桃树上,结满了指头弹大小的桃子,似乎在诉说着:此桃已不是当年的桃子了吧。
活动结束回来的路上,在杜曲街道上,看到一块醒目的牌子上写着“诗圣故里 花园杜曲”八个大字,就一下想到了一句唐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来。诗的故乡,唐诗文化的宝库就在这里。
文明溯源、文化溯源,这不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么。

今天,“唐诗之旅”文化项目发起者王渊平、王浩若等一批文化使者,他们正不遗余力做着这件事情,只为唤醒历史的记忆,守护唐诗,留下乡愁,厚植新时代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