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陕西法帮网”征文:
退休职工的事,都是要事大事和急事
——记陕西法帮网帮退休职工维权二三事
作者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李社良
各位网友,不知您听说或遭遇过这类事情没有: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老了,干不动了,要退休了。结果呢?退休手续迟迟办不下来,反倒四处碰壁。满腹的委屈,如同茶壶里煮饺子,怎么也倒不出来,此时心急如焚、欲哭无泪,却又不知该找谁解决?是不是这样啊?
很凑巧,不算偶然的机会,我听到了这类事情,也知道了这类事情的结局,还因为王海安,让我对这类事情如何处理有了很深的感触。
王海安是陕西法帮网创始人、荣誉总编,我过去就认识、知道他。
说起来,我是新闻发烧友,很早很早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稿件向媒体投寄,这个爱好整整坚持了二三十年,直到现在都没改变。我把稿件投寄出去,特别想知道媒体采用了没有,于是就养成了天天看报纸、听广播的习惯。
过去,我从收音机收听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时,牢牢记住了记者王海安的名字。王海安采写的多是舆论监督类新闻稿件,其语言犀利、文笔生动、褒贬有力、爱憎分明,在群众中的影响不亚于现在的网红,是我们交口称赞的良心记者。陕西人民广播电台评选十佳记者、主持人时,我们不约而同将选票投给王海安,让他当选了两届十佳,算是对他工作的肯定和支持。
后来,我到中共陕西省委的官网陕西网宝鸡频道工作,他在陕西网主持法治频道。因为工作关系,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他严谨、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后来,因为我们都离开了陕西网,互相之间的联系就少了起来。
等再次与王海安相见,是前不久的事。因为要照看孙子,我开始在西安居住,闲了顺便到王海安所供职的陕西法帮网去遛跶遛跶,发现王海安还是保持过去那么一股精神和工作作风,令我佩服。我每次去陕西法帮网,几乎都能碰到王海安在接待省内甚至省外赶来寻求法律帮助的群众。我坐一旁,倾听他们的谈话,一次又一次被打动,突然领悟到,怪不得有那么多人来找陕西法帮网呢,因为陕西法帮网给这些寻求帮助的群众提供了正确的法律帮助,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各位网友,不知你们是否来过陕西法帮网?陕西法帮网接待站,是家的设计,走进门就如同进家门,坐下来说案子,不由得有放松的感觉,互相交谈更是如同家人般聊天,没有精神上的隔阂和心灵上的羁束,许多心里话都能敞开讲。
去的次数多了,耳闻目睹,我也知道了许多人和事,有些还真具有传奇色彩,不由得产生了把他们写出来、与众网友共享的愿望。
琢磨了好久,我先说第一件事。某厂职工张某,1990年10月从技校毕业后即在该厂干锻工,这是一个特殊工种,至2009年9月与该厂解除劳动关系,期间长达19年。2024年2月26日,他年满55周岁,按规定可以退休了,却办不了退休手续,因为审批部门认为他不够退休条件。审批部门的意见是:张某档案中1990年技校分配调动通知单记载工种为“锻工”,1991年转正定级表记载标准工资为“4级67元”工种为“锻工”,1994年调资表记载标准工资为“4级73元”工种为“锻工”,工资金额不一致,其余资料无工种记载;提供资料特殊工种年限不足。1994年调资问题描述花名册记载工资等级为7级,与档案不一致。1998年5月职工调资花名册记载锻工,1999年10月记载下岗人员,无法认定从事特殊工种连续性及截止时间。
于是,张某的退休就卡在那里了!
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某跑了无数次,鞋底磨穿、嘴皮磨破,一点儿用都没有,批不了退休就是批不了——他干生气、干着急不顶用——人家的理比他长,他根本说不过人家。
这时,张某想起来有个陕西法帮网,能帮老百姓解决问题,遂找到陕西法帮网。在陕西法帮网,是王海安接待的他。
听完张某的叙述,看了张某的档案,王海安十分肯定地告诉张某,你就是应该在2024年2月26日退休,之所以批不下来,是因为他们把一些概念弄混了:将“工种”等同于“工资”,“连续工龄”等同于“工作年限”。而根据工龄计算(折算)规则,你在1991年年底前从事锻工期间,应折算连续工龄,每年增加三个月,同时应计算视同缴费年限。故,根据退休规定的立法本意,你缴费和视同缴费(含折算工龄后的连续工龄)已28年零3个月,他们应该批准你退休。
于是,王海安为张某写了书面申请,详细论述了其应于2024年2月26日退休的法律依据,并派陕西法帮网工作人员阮仕萍陪张某去递交。
叫张某吃惊的是,他跑了一年多都没结果的事情,当天就有反馈:领导接见并告诉他,你去找一下上报你退休的,重新报;到了上报他退休的单位,工作人员说,我们马上整理材料报,你不要跑了,回家等待就是。
“真没想到,陕西法帮网向我伸出援手的第二天,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陕西法帮网法帮网,真是帮民维权硬帮帮!”张某既兴奋又激动,不停地向阮仕萍表示他对陕西法帮网的感谢!
其实,类似张某这样的事情并非孤例。阮仕萍告诉我,李某也是通过陕西法帮网帮助才成功退休的。
1990年4月20日,李某以待业青年身份被招工至某厂,成为集体企业职工。1999年4月1日,她与该厂解除了劳动合同。2002年7月18日,该厂为她办理了养老保险转移手续,要她直接向社会保险机构缴纳养老保险。至2019年3月,她社会保险的实际缴费加上视同缴费已缴满15年。
她便申请退休,审批部门却不予批准,不予批准的原因是她被招工时,企业职工登记表上的出生年月为1968年8月,而户籍和身份证则均为1963年8月,二者不符。
她困惑不解:无论是按1963年8月还是按1968年8月,我申请退休时都年满50周岁了啊!但审批部门死死咬住这一点,不批准她退休就是不批准她退休。
经过两年马拉松,她已精疲力尽、萎靡不振,没有人能告诉她,她该怎么办才能退休,她对自己能否退休已经绝望了。忽然,在一次聊天中,有人向她介绍了陕西法帮网,说你的问题陕西法帮网有可能帮你解决。
她找到陕西法帮网,接待她的是王海安。王海安耐心细致地询问了她办理退休的经过,并阅看了相关证据,明确告诉她,审批部门的意见是错误的,我帮你写申请吧!
王海安在申请中明确写到,依据有关规定,档案记载与户籍登记不一致时,应当以档案和户籍“最先记载的出生日期”为准。同时,王海安在申请中还批评到,无论如何,李某的出生时间以户籍登记为准也罢,以档案登记为准也罢,均已到了应当退休的法定年龄,贵单位不予批准是不对的。
申请写好,由陕西法帮网的工作人员阮仕萍出面,帮助李某递交给了审批部门。
接到李某的申请,审批部门迅速启动办理程序,很快就批准其退休,还补发了没有审批退休的二年期间的资金占用利息。
“李某办下退休手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精神状态一下子好了许多,她也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回忆当年帮李某办理退休的经过,阮仕萍十分高兴,指着李某送给陕西法帮网的锦旗,说,看!这句话“两年信访一月结”,我们速度够快的了吧?
笔者还了解到这样一件事:刘某是被某金融机构按合同工招录的,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后来因为犯错误,被该金融机构“开除”了。时隔一二十年后,刘某才发现,这个“开除”会让他的退休待遇大打折扣,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是“解除劳动关系”。
我了解到,这话是王海安告诉他的。王海安不但告诉他,还帮他写了申请书,要求该金融机构改变当年的处理方式,将“开除”变更为“解除劳动关系”。
接到刘某的申请,该金融机构请示、研究了好长时间,最后决定不予改变当年的“开除”决定。王海安十分惋惜,告诉刘某,这样你就要逐级信访了,希望你能坚持到底!
刘某说,这关系到我退休以后的待遇,与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我一定按照你的指导,让问题得到解决。
……
一桩桩,一件件,能细数许多。
王海安告诉我,退休职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等到来找陕西法帮网求助时,多已年迈体衰且没有经济实力,但帮他们解决退休待遇,涉及我国劳动法律法规的落实,影响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评价,也与他们的利益甚或身家性命攸关,所以只要找来的,陕西法帮网都按要事、大事和急事处理,书面材料要用心写好不说,帮助他们跑腿的人也要安排责任心强的业务骨干,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有最好的结果。
听闻王海安一番话,我不由得感动,感慨,感叹!环顾陕西法帮网接待站四壁,挂满了群众送的锦旗和牌匾,它们不仅是对陕西法帮网工作的肯定和褒扬,更是对陕西法帮网的礼赞和祝愿。
十年法帮,十载耕耘,十分收获。10年来,陕西法帮网以“专业、严谨、认真、负责”为本,切实履行“关注民情,服务百姓,践行法治,善始善终”的宗旨,帮民解忧,情动日月,确实值得大书特书。
时值陕西法帮网上线10周年之际,我以此文衷心祝愿陕西法帮网行稳致远,勇毅前行!
是为记!
(注:作者为网络舆情分析师)
特别说明:
1、请应征文章者注意《陕西法帮网为上线十周年向社会各界有奖征文征联通告》第九条规定,“对虚构、抄袭及侵权作品,向评委拉票作者,均取消评奖资格”;
2、请应征对联者注意中国传统文化对对联的要求:“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平仄对立,节奏对拍,形对意联”;
3、对提交应征作品的李社良等人,我们已邮寄出价值40元之颐鹤牌浴剂,请注意查收!
请已经投稿、还没有收到颐鹤牌浴剂的网友及时与我们联系。
继续欢迎众网友参加有奖征文征联活动!